top of page

中醫生一定要懂得觀察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筆者切身體會淺談中醫生為什麽要懂得觀察, 觀察什麽, 重點從望診的角度闡明觀察的方法和重要性。


重點詞語:觀察 望診


3月13日上午,《中醫診斷學》下課休息時間,楊愛萍老師走過來關切地問我:“怎麽啦?肚子不舒服?”我答:“沒什麽大問題。”楊老師又說:“我見你用手捂著肚子,以為你不舒服。”上課鈴又響了,我們繼續上課。我看著老師關切的眼神,突然很感動,其實,我真的肚子有點脹氣,很不舒服,我坐在椅子上不停的放屁,感到很難為情。我的一舉一動和神色,都逃不過楊老師的專業眼光!只是我覺得這點小問題自己可以搞定, 所以不想令老師費心, 也就敷衍過去。今天想想,一個專業的中醫生懂得觀察是何等重要啊!尤其學會望診可謂是第一重要的!


一.為什麽要觀察——“望診”是看病的前提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變化可以影響遍及全身,內臟的變化,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正如《丹溪心法》說:“欲知其內,當以觀呼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所以通過四診等手段,診察疾病顯現在各個方面的癥狀和體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從而為辯證論治提供依據。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脈”被看得很神秘,有些人以“切脈能治百病”而故弄玄虛,殊不知,在四診當中,望診在首,《難經―•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可見,望診在四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扁鵲傳》一文記敘扁鵲給齊桓公望色診病的精彩過程,至今廣為傳頌。


《黃帝內經》中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素問·脈要精微論》)由此可見,醫生接觸病人首先要懂得如何觀顏察色,這是診病的前提。


二.觀察什麽——望診的內容


望診,要求醫生在診斷疾病時,首先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神態、氣色、形態等。《中醫診斷學》中分為望神(眼神)、望色(面部色澤及五色分布,皮膚色澤形態等)、望頭面頸項五官九竅與頭發、望舌象(舌形、顏色、舌苔)、望形態(形體胖瘦,患者的動靜姿態)等。因此,望診是中醫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診斷疾病的方法。一個中醫師有時像個相學家,要善於觀察病人的相貌神色形態等的細微變化,準確把握好病情的外在表現,這是醫生職業所必需的。


懂得望診也有很大的好處,既可以提前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有時見到親友身體有異常,也可以給他們提個忠告,提前預防疾病,隨時可以給他人獻點愛心。筆者曾經去公園跟朋友跳舞,盡管天氣寒冷,我們跳得微微出汗,而其中一位太太滿頭大汗,汗流浹背,衣服濕透,整個人像剛從泳池出來一樣,臉色蒼白,四肢厥冷。我感覺很不正常,告訴她:“你流汗太多,不太好,一定氣血虛。”她聽了說:“是嗎?我經常流很多汗,我以為流汗多是好事呢,那該怎麽辦?”於是我簡單告訴她用北芪5錢,當歸1錢,五味子1錢,麥冬2錢 大棗3粒,浮小麥3錢,生姜3小片,煲豬肉湯喝(加點鹽,適合口味即可)。過幾天見到她,她很高興地告訴我:“喝完湯感覺很好,不再流那麽多的汗了,也不覺得疲倦,精神很爽。”還向我豎起大拇指,我也很開心可以幫到朋友。


三.如何觀察判斷病情——望診的原理


人體外部形態和五臟六腑密切相關,如果內在的臟腑功能活動發生變化,必然會反映到人體外部的神、色、形、態等各個方面。五官與五臟密切相關: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因此,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功能的變化征象,便可以推斷內臟的變化情況。同時,還可反映全身精氣的盈虧。精、氣、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頭部和眼睛,並反映於全身形態、語言氣息、面部色澤乃至脈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氣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虧、氣虛、神耗,是疾病的表現和原因。因此,望診不僅可診察內臟病變,還可了解人體精、氣、神的動態變化情況。


中醫認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為肝病,色赤多為心病, 色黃多為脾病,色白多為肺病,色黑多為腎病"。這種說法,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內在聯系。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澤"兩個方面。一般來講,不論什麽顏色,如鮮明、榮潤的,表示病變輕淺,氣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氣大傷。 面紅多為熱癥。部分高血壓病患者由於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而顯得"紅光滿面"。結核病患者由於低熱,兩面部呈現緋紅色,特別以午後為甚。紅斑狼瘡患者的面頰出現對稱的捏型紅斑。赤色見於頰(面頰及腮)上,是心臟有病。煤氣中毒時,面部也泛出櫻桃紅色。如果面色通紅,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見於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疾病患者。如果兩顴潮紅嬌嫩,則可推斷陰虛火旺,是虛熱。


望面色要區別常色中的客色與病色,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隨著季節、氣候變化,或由飲酒、勞動、情緒變化、日曬等引起的臨時性面色改變,不屬病色,望面色時尤當鑒別。例如,劇烈運動、飲酒、日曬、情緒激動(害羞或憤怒)時,都能引起 短暫的面部潮紅;寒冷、驚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細血 管強烈收縮,則可使面色變得蒼白。老年人的面部,可見許多散在脂褐色斑點,稱為"老年性色素斑 "。婦女在妊娠面部出現棕褐色對稱斑塊,稱為" 妊娠斑",這些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目為肝之竅,《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這說明目與五臟六腑都有密切的關系。早在《內經》中十分重視目的望診,認為目部與面部無色診斷同具同等重要的價值。《重訂通俗傷寒論》雲:“凡病至危,必察兩目,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觀目也為診法之首要。 ”


如果白睛赤為肺火,黃為濕熱內盛。眼珠腫為肝火眼胞皮紅濕爛,是脾火。全目赤腫,是肝經風熱。目胞色暗晦,多屬腎虛。


俗話說,“觀舌診病,中醫一絕”。其實,觀舌診病不光是醫生的事,每個人早晨梳洗的時候,只要把舌頭伸出來對著鏡子察看一番,就能從中進行自我診斷。


祖國醫學認為,舌與臟腑、經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臟腑、氣血、津液的虛實,疾病的深淺、輕重變化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從舌象上反映出來。舌以五臟劃分,舌尖屬心肺,舌邊屬肝膽,舌中心屬脾胃,舌根屬腎。五臟六腑任何變化都可以在舌面上直接表現出來, 所以, 做為中醫師學會舌診尤其重要。像在外感熱病方面和雜病中的脾胃疾病及溫病的血分病變,舌象的變化更為明顯。如舌質紅潤為氣血旺盛;舌質淡嫩為氣血虛弱;有苔為胃氣旺盛;無苔為胃氣虛衰或胃陰大傷。 如苔薄多表示疾病初起,病位尚淺;苔厚則提示病邪多已入里;舌質絳多為熱入營血。 如黃苔多屬熱邪; 白苔多屬寒邪;舌上有瘀點、瘀斑,多為瘀血癥。 如舌苔由白轉黃、變黑,多為病邪由寒化熱、由表入里、由淺變深、由輕轉重;若舌苔由燥轉潤,由厚變薄,則津液漸覆,病邪漸退。


其它如人體形態,頭頸與頭發﹑鼻子﹑耳朵﹑牙齒﹑齒齦﹑咽喉﹑皮膚等等外在表現都可測知人體的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陰陽邪正,病勢順逆之所在。因此,望診的重點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診三個方面。在臨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並結合形態、頭面五官、皮膚等望診方法,可對臟腑病變的診察提供有價值的診斷資料。


當然,中醫強調中醫師一定要懂得四診合參,辯證論治。但作為剛入門的中醫學生,我認為學會觀察至關重要,尤其望診應該是首要要清楚明白的重要基礎。楊老師善於觀察,體察入微的做法更值得我們學習效仿!




2014年4月18日星期四深夜12點半


馬志華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國際樓完稿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看病需要多少個療程?

裴一中是明末醫家,字兆期,浙江海寧人。世醫出身,撰《裴子言醫》一書序言: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