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食粥

馬志華


最愛家常蘿卜粥,

甘香暖胃飽無求。

經年日食身康健,

補益滋陰樂此悠。



趙中振教授【今日正午播放】——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把粥單列了一項,可見粥的食療滋養作用有多重要。

過去婦女在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時候,氣血俱虧,喝小米粥很合適。醫院病號飯中出現最高頻率的也是粥。

今天就說說日常喝的粥,在我看來粥是天下第一補人之物。

粥又叫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述了幾位名家,對粥的養生、治病方面的敘述。

北宋文學家張耒曾寫過一篇《粥記》:“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南宋大詩人陸遊也寫過一首《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宛丘”指的就是張耒。在陸遊看來,吃粥就是一個延年益壽的好方法,簡易可行的神仙之法,並不是什麽難事。

《本草綱目》中引用了一位僧人妙齊和尚的話:“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厲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


儒、釋、道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北京郊外有一個潭柘寺,歷史悠久,“先有潭柘,後有幽州”。寺內有一口特大號熬粥的鍋,直徑有三米五,小和尚要刷鍋的話,都要搬著梯子下去。從潭柘寺處。

學佛的智慧,大道至簡。一個是打坐,可修心、健身。養生先養心,打坐是動靜結合的最好養生方法。再一個是喝粥,最簡單的食養,既保障了人的最基本需求,還不會給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

小米是中國北方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是我國傳統的主食。小米是我們現在的俗稱,去殼之前叫谷子,脫殼之後叫小米。它是熬粥的常用原料。

在本草古籍中,小米被稱為粟,沿用到現代,他的植物名其實也叫作粟。《史記》里面寫到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這里指的是他二人不受周朝的糧食,忠誠堅定地品格。

小米的道地產區之一陜西的米脂縣,那里出產的小米,熬5分鐘,米油就全熬出來了,米脂由此而得名。民間有傳說米脂是楊貴妃的故鄉,也有的說米脂是貂蟬的故鄉,形容吃小米可以出美人。

民以食為天,“食五谷雜糧哪有不得病的”。反之,得病後又哪有不食五谷雜糧的呢?

平時我們說的“精神好”、“精氣神”,都離不開米。大米粥與小米粥一樣,都是容易被腸胃吸收,是日常保養脾胃的最佳保健品。小米粥、大米粥就好似火鍋的湯底一樣。粥、餃子與火鍋一樣,可以包羅萬象。民間有歌謠:“要想皮膚好,粥里加紅棗。若要不失眠,粥里添白蓮。常食綠豆糊,消暑又解毒。夢多又健忘,蛋黃要多放。”

《本草綱目》記載的粥的種類,特別豐富。我大致把它們分成四組,第一組加雜糧的、第二組加菜的、第三組加藥的、第四組加肉的。

第一組加雜糧的:解熱毒、綠豆粥;利腸胃、薏米粥;止泄痢,蓮子粥;明耳目、芡實粥;固腸胃、山藥粥;益腰腿、栗子粥;還有冬令迎新的臘八粥。

第二組加菜的:潤肺調中的百合粥,消食順氣的蘿卜粥,溫中暖腎的韭菜粥,去伏熱的的芹菜粥,還有發汗解肌離不開蔥豉粥。

第三組加藥的:生姜粥能夠溫中散寒;茯苓粥能夠清上實下;松子粥能夠潤心肺,調大腸;棗仁粥治煩熱,益膽氣;枸杞粥補精血,益腎氣;麻子仁粥潤腸通便;竹葉湯粥止渴清心。

第四組加肉的:將血肉有情之品,與米一起來熬,特點是以補為主。比如,羊肝、雞肝可補肝明目。羊汁、雞汁兼治勞損。豬腎、羊腎、鹿腎粥能補腎虛。鴨汁粥、鯉魚粥可以消水腫。

中醫食療是藥物與食物完美的結合。

2003年,卞兆祥教授和我共同編寫了《百病食療》這個小冊子,其中就介紹到很多藥粥。

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又能夠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不苦口的良藥”才是人們真正期盼的。


寫於 2021-2-20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茉莉花 (二首)

詠茉莉花 馬志華 靈種隨風似有吟, 冰肌玉骨吐芳心。 最濃一滴凝千朵, 提取精油值萬金。 茉莉花茶 馬志華 風餐飲露白梢頭, 玉骨瓊枝情意柔。 泡水清涼芳馥鬱, 相逢知己暗香酬。

五畜為益

馬志華 五畜填精益體強, 甘寒溫熱護安康。 誰知性味內經載, 食養滋身入典章。

詠菊

馬志華 歷盡秋霜性味寒, 黃花悅目更清肝。 芳香淡雅真情在, 傲骨驅風頭痛安。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